3年來,他們在雄安種下61萬株樹



發布時間:2022-04-11   
一公局
2022-04-11

今年4月1日,是五公司雄安項目團隊踏上雄安新區這片熱土的第3年。3年來,他們投身新區“千年秀林”建設,累計種樹61萬餘株,“築路主力軍”再添“造林先鋒隊”的新身份。

自2019年雄安新區春季植樹造林項目開始,五公司雄安項目團隊先後參與了2020年秋季植樹造林、起步區北部綠化帶2标等多個植樹造林項目,累計完成植樹造林61萬餘株,完成綠化面積約14318畝,栽植苗木種類200餘種。

“剛開始做第一個植樹造林項目的時候,由于缺乏經驗,我們一度困難重重。”項目負責人王永平回憶說。項目團隊在基建行業摸爬滾打多年,個個都是修路架橋的精英,但如此大規模的植樹造林,還是第一次。為了出色完成任務,項目團隊首先将自身建設作為解決問題的敲門石。他們四處咨詢專家,針對不同崗位的實際情況,進行持續性、全方面的專項培訓和現場實際教學。

“每天都在學習新知識,仿佛回到了學生時代一樣。”項目苗木技術負責人孟凡進說,在長達3年的學習和實踐中,項目團隊解決了“怎樣科學地把樹種活,怎樣高質量把樹養好”這個難題。“我們對苗木栽植過程做了很多總結,大體分為五步走……” 在孟凡進行雲流水般地介紹中可以清楚感受到,曆經時間沉澱的他們,早已從種樹的門外漢蛻變成内行專家。

“除了種植技術,選擇樹種也非常重要。”孟凡進說。為了讓樹活得久,活得好,項目團隊必須挑選能夠适應華北平原這個大環境的原生冠苗,還要根據樹型、年齡進行層層篩選。“這是白皮松、這是油松、國槐,那邊一片裡有白玉蘭、海棠……它們都是能在這邊茁壯成長的樹種。現在地被花草和樹木長起來了,明顯能看到林子裡的鳥都增多了,那些多年不見的野兔、野雞、小刺猬也經常能在林子裡看見。”

要建城、先植綠,這是雄安新區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生長之路。而新區的“千年秀林”也與傳統城市造林不一樣。這3年來,五公司雄安項目團隊種下的每一棵樹都有專屬的二維碼“身份證”,均并入了“森林大數據”系統。任何人通過掃碼,都可以查看每一棵樹的地理位置坐标、來自哪個苗圃、胸徑、冠幅、樹高以及植樹者、管護者的名字。這個“身份證”可助于實現對樹木的全生命周期管護。同時,它們也共同構成了雄安的“數字森林”。這些樹木的生長信息将彙集成一個龐大的數據庫,為研究單個樹種的生長規律、森林系統生長規律、自然演替規律、林業技術研發和科技創新提供詳實的數據。

3年的摸爬滾打,讓五公司雄安項目團隊成長為植樹造林的“行家裡手”,他們也用實幹實績獲得了參建各方一緻好評。當前,該項目團隊承建的起步區北部綠化帶2标項目正搶抓黃金施工期,向着全面竣工發起最後沖刺。“任務越是重要,我們越是鬥志昂揚,一定要向為雄安新區建設交上合格答卷!”王永平表示。

(萬文靜)





作者:吾名   來源:中交一公局



中交一公局集團
中交一公局集團
中交一公局集團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