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局
|
2021-02-23
|
禹門口,為黃河晉陝峽谷南段出口,這裡“兩岸峭壁夾峙,形如門阙,水勢洶洶,聲震山野”。相傳,這裡是禹鑿龍門的地方,神話說鯉魚從這裡跳過,就變成龍在空中飛舞。
2020年9月18日,曆經4年奮戰,西北公司承建的108國道禹門口黃河大橋正式通車,成為緩解黃河兩岸交通擁堵、晉陝之間新的交通大動脈,項目團隊被評為陝西省“工人先鋒号”。
禹門口黃河大橋為三跨雙塔雙索面斜拉橋,主跨565米,是西北地區同類型橋梁中跨徑最大、技術含量最高、結構最複雜的橋梁,被譽為“西北第一跨”。1100多個日夜裡,時任項目經理的梁建軍帶領團隊迎風鬥浪,在滔滔黃河峽谷演繹出中交人踐行“交通強國”的蕩氣回腸。
越是困難越要“亮劍”沖鋒
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裡觸龍門。每年冬春季節,黃河進入淩汛期,水位變化頻繁、河床沖刷嚴重,給橋梁基礎施工帶來極大影響。2016年10月,大橋主墩樁基施工進入關鍵階段。梁建軍心裡清楚,必須要抓住冰淩來臨前的1個月黃金時間,完成60根水中樁基施工。
任務艱難。他果斷行動:“項目全員進入大幹狀态,一刻不能慢!”很快,材料、旋挖鑽等大型設備陸續進場,各級壓實責任、倒排工期,在3500平米的作業平台上,開啟了全天候作業。在梁建軍的組織下,所有人都鉚着一股勁,拿出了“不獲全勝不收兵”的氣勢。
高強度壓力下,有的施工班組出現疲憊狀态。“大家咬咬牙決戰1個月,才能回去過個踏實年!”梁建軍理解班組人員的情緒,一邊耐心做思想工作,一邊安排管理人員做好保障,用誠意和行動化解了怨氣。30天裡,項目團隊和施工班組團結一緻,一鼓作氣,順利完成了攻堅任務。
事實證明,這1個月的沖刺,很關鍵。
2017年夏天,黃河上出現罕見的“揭河底”現象,河水卷着泥沙沖刷而下。得益于之前的開足馬力,大橋基礎施工已經順利告捷,在“大浪淘沙”中經受住了考驗。
龍門一陣風,年初到年終。黃河峽谷自然環境的另一重考驗,則是全年200多天都吹着6級以上大風。強風推着施工人員往前走,橋上作業極為不便,安全管理要求更高,施工難度系數驟增。
施工前期的兩年時間裡,項目部對現場風速進行了連續監測,實際風速超過設計強度近30米/秒。“數據出人意料。”梁建軍說。為找到最佳應對方案,他多次奔赴高校,聯合開展課題研究破解難題。經過反複進行實體模型風洞試驗,精準把握大橋的抗風性,最後,梁建軍在大橋邊跨三分之一處搭建臨時墩,解決了風的難題,橋梁結構安全得到了保障。
用“繡花針”功夫做細活
禹門口黃河大橋有着顯著的“三跨”特點,不僅跨晉陝兩省、跨黃河,還跨越兩條并肩而行的鐵路曲線,需要進行轉體施工。
“難就難在轉體橋設計為非對稱結構,軸心兩端重量不平衡。”梁建軍說。要想轉得準,得先轉得穩。實現1.2萬噸的T構“完美轉身”,必須先破解不平衡的問題,“配重試塊加多少、往哪個位置加,都需要反複進行試驗論證。”
廠家對比、專題研讨、三維模拟分析……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梁建軍都參與和過問。
大橋正式轉體施工,鐵路部門僅留出1小時的有效天窗時間,任何一個環節出錯,就得重新協調。為此,梁建軍提前1周帶着團隊着手準備,10個小組分工配合,進行了數次演練和試轉,預判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确保轉體精确,萬無一失。
2018年11月29日,正式轉體當天,項目團隊最終用時50分鐘,順利完成了轉體施工。
曆經重重考驗,西北公司108國道禹門口黃河大橋項目團隊更是今非昔比。“任何時候都不能松懈,必須保持用‘繡花針’做細活的精益精神。”梁建軍說,大橋最後的合龍至關重要,全橋鋼構件共使用52萬套高強螺栓進行連接,誤差超過2毫米,螺栓就無法和孔徑完美契合。
一絲一厘,關系着工程的成敗,更關系着百姓的期盼。梁建軍的家鄉就在黃河另一邊的山西,他對這座大橋的建設傾注了特殊的情感和責任。
在他的主導下,項目部臨時劃撥兩個小組,開啟了48小時雙線作戰。一組人員駐紮橋上,實測實量,定時報送角度、溫度、梁長、塔偏等數據。另一組則對數據進行彙總,找出梁長随溫度變化的規律,比對氣象資料,确定主梁最佳姿态,為高精度合龍提供依據。
為了第一時間進行合龍段鋼梁的配切加工,梁建軍特意将測量截止時間選在晚上。橋上橋下都是不眠之夜,會議室裡鬥志高昂。經過一夜鏖戰,項目團隊趕在廠家上班之前得出了數據,為最終合龍開了個好頭。
如今,建成通車的大橋跨越天塹,架起晉陝兩省交互的紐帶,往返黃河兩岸可節省近30分鐘的時間。看着眼前的路,回望過往4年的艱苦奮戰,梁建軍萬千感慨,卻隻有一個字:“值!”
“曾經的那些困難和考驗,都是未來前進的寶貴财富。”梁建軍說,“隻有把手裡的活幹紮實,把工程幹漂亮,才能在集團公司高質量發展的藍圖裡畫好屬于自己的那一筆。”
(郭亞維 楊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