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局
|
2020-09-02
|
8月27日,中交一公局集團投資建設的山西省境内國省道路面改造PPP工程,比原計劃提前4天完工。煥然一新的黑色瀝青路面翻山越嶺,穿越河流,如綢帶鋪展向遠方。
山西省國省道路面改造工程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陽泉市境内,總裡程173公裡,采用“BOT”模式建設,運營期20年。該項目共包含 6 個子項目,全部由中交一公局集團承建,其中太原境内G339、G108、G241、S104線4個子項目,全長142公裡,陽泉境内G239、G307線2個子項目,全長31公裡。工程具有工期短、區域廣、段落分散、村鎮密集、廠礦企業多等特點。
據悉,該項目是山西省2020年迎國檢的重要項目之一,對于提高山西省境内幹線公路的整體運行能力、消除幹線公路交通瓶頸路段、緩解交通壓力、促進沿線縣、鄉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開局即決戰
“請大家看,我現在手裡的瀝青混合料呈‘滿天星’顆粒狀,而不是粘連成小塊狀,就說明攪拌均勻分散到位了。”8月24日,山西陽泉境内的路面改造工程施工現場,身高1米90,體重達200多斤的四工區經理陳猛超,靈活地蹲下身子,右手順勢抓起一把尚帶有餘溫的“泡沫瀝青就地冷再生”基層拌合料,使勁一捏後,扔在了地上。
在他粗壯有力的手掌心裡,很快留下了衆多顆粒細小、分布廣泛的黑點。“這些星星點點的就是泡沫瀝青,也是我們在實施國省道路面改造過程中,加強材料級配、控制技術參數,激活舊有路面廢料‘二次生命’的關鍵技術之一。”别看陳猛超人高馬大,可對生産管理中的重點、要點如數家珍。
曆經長時間烈日下的炙烤,終日奔走在現場,他的臉色已經被曬成“黑包公”,這也是現場衆多管理者、技術員和作業人員的“标配”。從今年7月初開始,他的分隊在項目公司帶領下,拉開了一場“起步便是沖刺、開局就是決戰”的施工大幹攻堅戰。即便施工現場距離他家隻有2個小時車程,可進場大半年來都顧不上回去一趟。
中交一公局集團此次承建的山西省國省道路面改造工程項目,全長173公裡,集中分布在太原、陽泉兩市9個區縣範圍内,分成6條主線18個路段,呈扇形布局圖。最長的達40公裡,最短的隻有300米左右。平日,若要将全線檢查跑一遍,通常需要兩天時間。
“抓工作嚴細實,表單化管理,别人幹不了他來頂。”這是大家對項目公司總經理工作特點的簡單歸納,每一項任務分步推進、過程跟蹤,實行責任認領、結果導向,倒逼成效,務求末端落實。
創新迎大考
今年是國省道5年1次的“國檢之年”,僅山西省境内就有2000多公裡國省道路面需要改造。以往将原有路面“銑刨”後,處置大量的瀝青混凝土廢料是一個重大難題。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是總書記的關切,也是各地生動的發展實踐。最大程度利廢為寶、避免污染環境,有效保護周邊汾河水源、植被土壤等生态環境,實現綠色發展,使山西省公路局帶領各建設團隊必須走出一條不同尋常路。
據估算,鄭育林負責的173公裡改造範圍内,就有13萬多噸的廢舊瀝青混凝土料。項目團隊在山西省公路局的指導下,積極引進新設備新工藝新手段,快速整合設備資源,形成配套齊全、功能完備的技術裝備組合。
除了前面提到的泡沫瀝青就地冷再生基層,還包含特種改性乳化瀝青廠拌冷再生下面層、就地冷再生水穩底基層在内的新材料、新工藝,今年首次在山西省2000多公裡國省道路面改造工程中大規模使用,這在全國尚屬首例。
将施工現場變成加工廠,原地進行廢舊料回收再利用、現場作業,這是堅持科技創新、綠色施工帶來的巨大改變。以“泡沫瀝青就地冷再生”基層為例,将原路面銑刨後,一堆原本屬于危化品、帶有腐蝕性的廢舊料,在“維特根”W2500S型冷再生機和水泥灑布車、水車的一體化設備聯合作用下,迎來了“新生”。
在項目總工程師宋雪波看來,眼前的裝備組合是在彈奏激揚的“施工交響曲”。冷再生機源源不斷地提供動力,在均勻攪拌再生混合料的同時,推動着瀝青罐車在前面緩緩穩然行駛,帶動着水車前行。随後,平地機、鋼輪壓路機、膠輪壓路機循環作業。據測算分析,廢舊瀝青混凝土料目前利用率已達80%左右。全線最高峰超過600萬元的日施工産值,都是每條線上一支支分隊夜以繼日的創造奮鬥、積累而成。
擔當見情懷
點多線長面廣,時間緊任務重,标準高模式新。面對兩個月内必須完成173公裡路面改造的硬任務,鄭育林和書記王允志沉心靜氣。在前期策劃籌備階段,每名班子成員在協同抓緊完成合法合規手續報批的同時,抓緊對交通管制導改、施工專項技術等一系列方案進行研讨商定,常常讨論到淩晨、決戰到黎明,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一流的組織力,把準備做紮實、把困難想充分、把措施定精準。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場站在内的每道工序首件制,專家組評分均在96分以上。24個瀝青、混凝土、水穩拌合站全部是利用社會資源合作落地、運轉,這在鄭育林、王允志多年的一線施工生涯裡,從未遇有的新變局、大變局。
既然是“短平快”項目,那就要“快準靈”施策。到了實質性施工階段,項目總部實行包保責任制。項目班子成員每人負責一段,機械調度分工不分家,人員補位共下一盤棋。每名班子成員每天都奔走在400公裡範圍的“責任田”内,現場決策解決一件件難題,推動路面改造一米米向前趕。每天都是大幹,每刻都在推進。就連邊溝施工,創新采用自行式滑模施工,比以往人工支模、澆築施工快上5倍。
一方充滿力量的熱土、一座生機勃勃的城市,總會有一個英雄的建設團隊相生相伴。從上世紀60年代承擔山西境内國防戰備工程開始,到山西省首條高速公路——太舊高速,到今天的國省道路面改造,一公局集團的戰鬥足迹從未離開三晉大地。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企業如何改革發展,代代傳承的築路精神、紅色基因、奉獻情懷一直都在、一直沒變。
(陳洪勝 都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