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與人文 讓城市出行更從容



發布時間:2020-07-16   
一公局
2020-07-16

“這裡以前就是一塊空地,我們想帶着孩子溜達都沒地方去。”市民劉女士笑着說道。近日,渭南市人民政府門前的公園裡,遊人如織,這裡俨然成為了周邊小區居民的休閑新去處。而前來辦理公共業務的車輛,絡繹不絕地駛入公園正下方的停車場。

 由二公司承建的渭南市民公園停車場項目,是集智慧系統與生态化城市設計理念于一體的綜合性工程。項目堅持簡約、實用、經濟的設計理念,通過采用智能化系統,為城市出行融入更多“智慧細胞”。 

“智慧與人文的結合,是我們建設城市的美好追求。”項目經理蔣曉龍說道。項目以建設為前提,以設計改造為目标,建設全生命周期工程,強化城市中心地标的展示,改善城市生态環境,提升城市形象和活力,實現城市的可持續性發展。 

項目位于城市中心,附近既有為市民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務的綜合服務中心,也有市文化藝術中心、博物館等公用設施。建設停車場,是為了更好地解決人們去政府辦事以及周邊市民出行停車難的問題,而項目的“智慧魅力”也正體現于此。 

“紅色代表滿員,綠色代表可停。”停車場車位區域上方一閃一閃的指示燈,是專門設置的識别系統。車主根據顔色可判斷相應區域是否有車位,有效節省尋找車位的時間。當車主需要駕車離開時,可以利用反向尋車系統,在尋找車輛停放位置的同時,完成繳費。如此一來,既保證了車輛進出和停車場使用效率,也有效減少了人力成本投入。作為政府門前的惠民工程,項目也頗具前瞻性,停車場内專門配備有數組充電樁,解決電動汽車駕駛者的後顧之憂。 

設計建設中,項目也充分考慮到智慧科技與環保理念相融合。西北城市常年幹旱,水資源匮乏,為了緩解市政用水壓力,渭南市民公園停車場項目采用“海綿城市”設計理念,在地面硬化中采用透水鋪裝材料,最大限度地實現了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與淨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态環境保護。雨水經過處理後蓄入收集池,用于灌溉,大幅提升水資源循環利用率,一年可節約用水近30萬噸。

 項目不僅可以節水,還可以節電。停車場内設置的人體感應光照裝置,會在人、車經過時自動開啟,照亮前方的路。就算無人時,也不用擔心照明效果。通過應用導光管技術,停車場将自然光照引入地下室進行輔助照明,可有效保證車庫的亮度。此系統的投入使用,可有效減少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預計1年節約電力能源超過30萬千瓦時。 

“渭南市民公園停車場項目是一公局集團首個全智能型地下停車場項目,初次接觸這個新業态,我們一定要把握機遇、順勢而為,為公司‘進城’打好前站。”這是蔣曉龍常講的一句話。他帶領着項目職工集體學習研究圖紙,做足功課,從“門外漢”成長為“行家裡手”,助力項目施工順利推進。針對專業管線型号繁多、安裝空間錯綜複雜的情況,項目應用BIM技術,将土建模型與安裝模型合并,進行碰撞測試,優化管線排布,消除沖突點,避免了返工及材料浪費,提升了現場施工質量和施工效率。智慧停車助力智慧城市建設。渭南市民公園停車場項目,以智能技術為核心,補齊停車難的短闆,解決了市民出行“最難啃的骨頭”,開啟了居民城市出行新體驗,讓智能、通暢、美好的城市不再遙遠。(郭亞維 闵旭朵)


作者:吾名   來源:中交一公局



中交一公局集團
中交一公局集團
中交一公局集團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