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事業部
|
2020-11-12
|
2020年11月3日,《人民日報》刊登文章《在共建一帶一路中展現青春風采》,報道烏幹達MTP項目尼羅河大橋工程施工團隊,文章受到多家主流媒體轉載。
人民日報駐南非記者深入項目一線,了解工程進展,采訪了奮戰在施工一線的工作人員——趙雲龍和他的團隊。文章指出,在面臨着新冠疫情及洪水高漲的雙重考驗,項目人員不畏艱險,共克時艱,迎難而上,用青春和汗水為帕拉大橋早日貫通貢獻力量。
以下為人民日報報道原文:
( 人民日報對烏幹達MTP項目進行報道)
在清晨的陽光下,烏幹達境内橫跨尼羅河兩岸的帕拉大橋染上一層金色。每天早上8時,大橋項目負責人趙雲龍帶領一群80後、90後小夥子準時來到河畔的項目工地上。他們身着藍色工裝和反光背心,攜帶專業的器械設備,和當地員工一起投入一天的工作。
在疫情防控期間,橋梁建設的進度沒有耽擱。早日建成這座跨河大橋,是當地政府、百姓和貨運司機共同的期盼。現在,到達河對岸有兩種途徑:通過陸路,車輛要在颠簸的路面上行駛3至4個小時;選擇擺渡過河,一艘渡船最多裝載6輛車,且條件簡陋、收費較高,故障時有發生。
最近,河水上漲,淹沒了渡口,造成渡輪停運。當地政府求助大橋施工方,項目部分開放了施工時所用的臨時鋼便橋,當地百姓感受到了橋梁的便利,也對帕拉大橋的建成更加期待。按照計劃,大橋将于明年5月通車,人們過河将不受渡船班次和時間限制,安全也會得到保障。趙雲龍和他的團隊為了這個目标,每天奮戰在施工一線。
今年,尼羅河烏幹達流域遭受了60年一遇的洪水,施工段的水位一度創下曆史新高。尼羅河最深施工水深達到10米以上,加上水流湍急,施工設備的裝機難度倍增。施工團隊迎難而上,憑借豐富經驗,重新調整方案,将洪水對施工的影響降至最小。趙雲龍和他的團隊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橋梁進行一次“體檢”,檢查各環節的安全和可靠性。
疫情防控期間,國内的技術專家及進口的建築材料無法按時到達,團隊想方設法解決困難。例如,今年4月,通過視頻連線國内專家的方式,施工人員曆時15個小時完成了樁基靜載試驗,保證了工作的順利推進。團隊還提前制定采購計劃,協調物流,使相關建築材料供應到位,确保了施工進度。
尼羅河畔風景雖然秀美,但蚊子成群,稍不慎被叮咬,便可能引發瘧疾,也就是俗稱的“打擺子”。施工中,趙雲龍曾經一個月之内連續4次打擺子,另一位同事甚至高達5次,每一次患病都是對身體和意志的考驗。趙雲龍在烏幹達一待就是8年,之前還參加了有着“烏幹達國門第一路”之稱的坎帕拉—恩德培機場高速公路建設。
帕拉大橋附近就是烏幹達新近發現的油田。長達520米的大橋完工後,将便于油田建設的大型設備和石油産品的輸送,是烏幹達實現石油出口的重要基礎設施保障。盡管條件艱苦,但項目所承載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讓趙雲龍和他的夥伴們感到非常自豪。工地上,在混凝土拌和站、小橋站、大橋站,到處都是他們富有活力的身影,他們用青春和汗水為帕拉大橋早日貫通貢獻力量。(人民日報駐南非記者:呂強)
來源媒體:人民日報
作者:海外事業部 文作航 劉彥伯 梁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