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司
|
2020-07-17
|
李廣輝,背後是大橋,眼前是遠方。中交一公局 供圖
7月的一場暴雨來襲,177米高的重慶新田長江大橋北岸主塔上江風呼嘯。來自江蘇鹽城的施工協作隊伍負責人李廣輝,正帶領工人冒雨小心翼翼的拆除液壓爬模系統。
這套目前在國内較為先進的智能系統,從2019年5月實施的起步段開始,曆經一年多緊張有序的運行,完成了大橋北岸左右幅主塔共57個節段、約10689方混凝土澆築施工的光榮任務。
盡管這套價格不菲的設備一直很給力,李廣輝的專業修橋隊伍用起來也得心應手,但他依然對施工過程中的每一個技術環節、每一個标準動作,都充滿敬畏。尤其高空作業過程中,無論是起重吊裝的特種設備的運轉調試,還是吊具、鋼絲繩的完好性檢查,李廣輝一直不敢掉以輕心。
“要麼就是高溫酷暑,不然就是風雨交加!”長時間在複雜多變天氣條件下進行施工,李廣輝始終保持着處變不驚的心态。
安全、質量、進度、環保、效益,每一項指标,都是李廣輝和中交一公局三公司萬州環線項目三分部團隊,必須時刻放在心裡、抓在實處的關鍵因素。
今年剛滿40歲的李廣輝,從1999年開始,他就跟随中國交建旗下的企業四處打拼。從最初的普通電焊工做起,很快成長為帶領幾個人的班組長,後來發展成帶領30人左右的工人隊伍,分包勞務找活幹。再壯大成自己在2014年獨立注冊公司,成立專業的修橋隊伍,成為衆多央企信賴并欣賞的協作隊伍夥伴。每一步走來,都印證着奮鬥的意義和内涵。
從來沒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初當電焊學徒的李廣輝,懂得這門技能易學難精的道理,為了補齊短闆,他常常在中午飯後給自己開小竈,一練就是幾個小時。時常跑到新華書店,買來電焊工、钣金工等書籍,拓展自己的技能空間。并在安徽安慶跨江大橋過程中,帶領十幾名焊工反複琢磨,不到兩天就将困擾已久的鋼結構支架的連接開口難題破解,這讓項目施工方刮目相看。
從未忘記自己從哪裡來,一直深知自己将去向何處。在挖到人生第一桶金後,2004年底回家過年之際,李廣輝沒顧得上結婚蓋房,主動拿出10萬元,為家鄉義務修建了一座跨越河流的幾十米永久性小橋。
這座寄托着鄉愁、小橋流水式的橋梁,為他後來修建更多的跨江跨海大橋埋下了人生伏筆。在前後21年間,李廣輝在江蘇灌河、河北曹妃甸、重慶高家花園等地,參與過斜拉橋、懸索橋等十餘座多種結構類型特征的橋梁,足迹遍布大半個中國。
每一座橋梁,都是跨越江河、超越自我的奮鬥階梯,都是獻給追夢人的生動見證。專業技術是越幹越精,團隊實力也越來越強。2019年底,他的隊伍還被項目上報全國安康杯競賽優勝班組評選,這是對他的專業素養和品牌實力最好的肯定。
注定與橋梁情深緣重,與山水情深意長。起初看着李廣輝從一個毛頭小夥,逐步成長為橋梁施工隊伍主心骨的一些工人,随着一座座橋梁的崛起,在漸漸老去。很多人依然還是“養家糊口”的頂梁柱呢,李廣輝權衡之下,将當年在一線沖鋒陷陣的他們,陸續轉向保管員、采購員等二線崗位,繼續跟着自己幹。
從起初居住的簡易工棚,到多功能、園林式的生産生活設施齊備的産業園,實現“散養”到“圈養”;從自行鑽研“各自為戰”,到項目部集中教育培訓、助推技能精準提升,形成“系統制勝”;從單槍匹馬、單一簡易的勞務分包,到可以勝任協助完成高精尖技術、急難險任務的綜合類項目,李廣輝的小分隊在中國交建這個大家庭裡不斷成長。他們聞令而動,在項目的帶領指揮下沖鋒陷陣,能征善戰。在夜以繼日、年複一年的勞動創造中,擁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再過一段時間,李廣輝将要結束新田長江大橋的全部建設使命,奔赴新的建設工地。當那一刻真正來臨,回望矗立在長江岸邊的主塔,不知他内心将湧起怎樣的不舍。(胡虹、陳洪勝、張玉佰)
拆裝橫向支撐設備前,李廣輝與工友一同檢查卷揚機的安全性能。中交一公局 供圖
李廣輝與工友工作交流,凝心聚力。中交一公局 供圖
李廣輝檢查桁吊鋼絲繩。中交一公局 供圖
李廣輝為家鄉投資修建的小橋,寄托鄉愁。中交一公局 供圖
主塔混凝土外觀質量提升,是李廣輝較為欣慰的技術突破。中交一公局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