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報道:新田長江大橋最大規模澆築工序順利完工



發布時間:2020-04-23   
三公司
2020-04-23



錨碇第五層澆築完畢。


錨碇施工現場。



人民網重慶4月23日電 越是到了最吃勁的關鍵階段,越要做到慎終如始。4月20日下午,一場“馬拉松式”、累計8354方的大體積混凝土連續澆築完畢,中交一公局集團重慶新田長江大橋北岸項目書記楊益波喜上眉梢。随着這場曆時近5天5夜的持久戰、攻堅戰結束,标志着大橋全生命建設周期内最大規模、最具挑戰性的一次澆築工序順利完工。

主跨為1020米的新田長江大橋一跨過江,系雙塔單跨鋼箱梁懸索橋,也是重慶目前在建的最大跨徑橋梁。懸索橋素有“橋梁皇後”之稱,曲線柔美的主纜,橫跨于江面的鋼箱梁,與高高矗立于江邊的主塔,組成的“幾何”構圖,既有強勁的剛性氣魄,也有優雅的柔性氣韻。



建設中的新田長江大橋。


作為橋梁主要承受力結構的錨碇,新田長江大橋北岸錨塊共分11層,按照分層澆築的方式循序漸進、逐層推進。這次集中大規模作業,主要集中在大橋錨碇第五層錨塊澆築區域。作為整個錨固體的中間核心部位,第五層錨塊方量最大,承重結構最為突出,是安裝索導管的關鍵部位。在一方方符合技術規範、滿足施工要求的混凝土,源源不斷地傾倒在錨塊鋼筋結構内之前,需要做好原材料檢驗、大數據分析、新技術監測、優級配達标等“一體化”基礎性工作。而在澆築過程中,除了要特别注重振搗工藝火候的把握,還考驗着施工作業人員長時間是否一緻保持穩步有序、高度戒備的狀态,高度保證全周期内的振搗作業均勻、壓實,實現無縫對接。

據項目副經理張儉成介紹,合理控制混凝土溫度是檢驗内在強度、外觀質量的一個重要手段。項目設置冷卻循環水系統,實現“内降外保”。在設計混凝土配合比前期,通過合理降低膠凝材料用量和适當提高粉煤灰摻量,科學降低混凝土溫差,杜絕因水化熱引起伸縮裂縫,從而達到混凝土澆築既有裡子、又有面子,内實外美的效果。



拌合站拌料。



一項重點工序的高效完成,背後往往有着許多難以想象的施工細節。張儉成介紹說,在8354方混凝土的澆築過程中,意味着要花費1938噸水泥、15997噸砂石料等原材料,需要30名工程技術人員和117名産業工人,分成2個班次協同、流水作業。同時需要裝載機、拌合站在有序、不間斷運轉近118小時,還需要7台運輸車在拌合站與作業點之間往返多少120個來回,夜以繼日奔跑626公裡,為作業面持續運送混凝土。這還不包括前期完成綁紮的“鋼筋叢林”和安裝調試好模闆組合等一系列輔助性工作。假設在地面将8354方混凝土簡單堆積,相當于整體澆築一棟6層高、兩個單元的普通居民樓房。

17.5萬噸的北岸錨碇,隻是總重量約70萬噸的新田長江大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前後近3年的建設期内,具有常态化攻堅克難、颠覆性技術創新的探索與實踐還有很多。項目通過主動防護與被動防護相結合,為錨碇上方大面積危岩地帶織就“天羅地網”;構建千米級大橋BIM+技術應用體系,巧妙實現橋址移位、設計優化;多種新設備新材料新手段的深度應用,有效提升了混凝土外觀質量,都是中交一公局集團目前為止在重點環節、關鍵領域取得的經驗成果。(胡虹、陳洪勝、張玉佰)


作者:三公司   來源:中交一公局



中交一公局集團
中交一公局集團
中交一公局集團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