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局
|
2019-06-03
|
城市發展,交通先行。深圳及東莞日益逢勃的經濟發展,迫切需要一條更快捷通道,以方便兩地民衆在經濟、物流等各方面的緊密合作。在這個背景下深圳公常路項目應運而生。
今年2月份,深圳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儀式上,更是用“增強深圳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核心引擎功能”,來給該項目下了定義。
如何把這個項目建好,讓連接深莞兩地的這一“門戶”發生“蝶變”,考驗着每一位建設者。
大交通 新動力
17億的合同額,517天的工期,平均每天要完成300多萬元的産值……作為深圳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十大重大交通項目之一,深圳公常路項目一進場就備受矚目。
項目位于光明區新湖街道,起于光僑路西側,經中山大學深圳校區,終點位于深莞交界處,全長約3.56公裡,其中下穿段長2.78公裡,該段設置雙層道路,地面、地下均為雙向六車道。“該項目是四公司在深圳中标的首個大型市政項目,新市場、新産品,對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項目負責人曲宏福介紹,公常路不僅是深圳至東莞的交通要道,也是推進光明區北片區轉型升級,打造産學城融合示範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配合中山大學深圳校區順利開學,該工程要力争在2020年完工,“時間很緊,任務很重”。
家住公常路附近的深圳市民張紅鴻時刻關注着該項目的進展。他說,明年9月份,中大深圳校區就要開學接收新生,到時候公常路的改造也完成了,“地下道路走客貨運車輛,地面道路作為城市道路,車輛分流,保障了交通的安全,也提升了城市的品質”。
“外界的關注度大了,對我們是壓力,但更是一種動力。”曲宏福說,随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深圳市光明區正加快建設步伐,項目也正充分利用這一機遇期,高标準配置資源,組織施工生産,迅速掀起了施工熱潮。
全方位 信息化
市政工程施工環境本就複雜,項目左臨中山大學深圳校區項目,右臨深圳地鐵6号線支線,地鐵車站主體圍護結構與項目主體圍護結構之間淨距,最小處僅3.3米。“施工的的安全和質量壓力可見一斑,加上項目工期緊、任務重,還包含了大量的跨部門、跨專業交叉作業,如果僅僅依靠人工記錄數據的管理手段,顯然無法滿足項目的需求。”項目總工王禮華介紹,人員、機械和設備多,如何将所有的資源納入到統一管理中,成了亟需解決的問題。
為了全面提升現場施工管理水平,項目充分利用移動互聯、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大力打造BIM+智慧工地,确保實現施工生産精準、精細化管理。
“點開微信,就能看到‘管理駕駛艙’,項目施工現場、人員、機械設備等多個模塊一目了然。”在項目信息化中心,項目BIM技術工作人員李明東站在大屏幕前,饒有興緻地介紹,“從現場的業務數據,到管理層的業務指标,我們都建立了強大的數據庫,形成了項目統一的工地管理數據集成中心,數據穿透,手到擒來”。
王禮華說,自項目應用“管理駕駛艙”以來,施工現場的安全文明施工得到進一步的改善,項目的各項管控也有了更為統一的管理。此外,随着主體基坑的開挖,項目将對基坑工程進行自動化全天候監測,一旦出現緊急異常情況,系統能夠及時發出預警信息。
快施工 求效益
公常路是深圳至東莞重要過境通道,交通流量大,客貨車輛多。交通疏解工程是項目的“頭号”難點。如何在狹小的施工作業面内,搶抓疏解路導改的節點任務,合理的資源配置和施工組織成了項目管控的關鍵。
“進一步完善項目施工計劃,倒排工期,将節點精确到天。”曲宏福多次在生産會上強調。于是,一系列促進施工生産的措施相繼鋪開,項目在總部集約統籌的基礎上,設立兩個高效執行型的施工生産分部和一個高效配置型的資源保障分部。兩個施工分部分段施工,交叉作業,完善施工計劃,倒排工期,将節點精确到天,24小時兩班倒不間斷作業……
就這樣,從總部到分部,再到現場技術員,施工現場所有的管理一竿到底,層層落實,迅速掀起了施工熱潮。近日,施工現場更是傳來了期待已久的好消息,經過67個日夜、39人的堅守與付出,項目一期疏解道路導改終于完成,後期主體施工的“咽喉要道”打通了。
“正如矗立在蛇口時間廣場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語牌,對我們項目而言,工程建設就是要高效執行、以快制勝。”在機械轟鳴的施工現場,曲宏福若有所思地說。
(四公司 邱淼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