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慶祝公司成立60周年 > 正文
1984~1993
創新測量技術 追求測量精度
我從1987年開始就在中交一公局四公司從事施工測量工作。36年的測量風雨路,我憑着一股勤奮鑽研的勁頭,在一局廣闊平台上,從一個測量門外漢,一步一腳印成長為如今同事口中的測量能手和創新“達人”。
自參加工作以來,我深知自己起點不高,一直保持着刻苦學習。在上世紀90年代,測量數據計算還在使用簡單計算器進行一步一步計算時,我就自學計算機編程語言,編制測量放線程序。憑着這套程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1個人就能承擔以前兩個人以上的計算工作量。
隧道的開挖進度離不開監控量測數據的跟進。之前的隧道監控量測方法一直需要測量人員頻繁進入到隧道内操作全站儀和斷面儀。有沒有更先進的方法呢?我研究了大量資料,最終提出了隧道監控量測數據自動采集及遠程無線傳輸的方法。用這個方法不但解放了測量人員,而且可以24小時進行監控,對隧道施工安全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在山勢聳峻的黔貴大地,世界最大跨徑上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德餘高速烏江特大橋現已建成通車。清晰記得進場之初,面對兩岸引橋44根超過30米、最高墩柱近30層樓高的高墩施工任務,如何提高測量工作效率和精準度,至關重要。我将自己的發明專利——橋梁高墩施工垂直度自動控制方法應用在施工中,既能快速準确檢測高墩垂直度,又有效減少了測量人員安全風險。
多年測量經驗,“控制”“偏差”“精度”這些詞早已牢牢印記在了我的職業生涯中,2021年,我榮獲了“廣西五一勞動獎章”。我始終堅守在一線,現在還擔起了培養新人的重任。
未來,我希望通過我和測量團隊的努力,做好工程的“眼睛”,讓一局建設的工程擁有完美标記的落腳點,用精準數據守護工程項目的安全與高質量建設。(張久林 四公司 技術質量與數字化部副部長)
1994~2003
因為追求所以堅定 因為匠心所以執着
20年前,我懷揣着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式踏入中交一公局集團。對于技術的追求是我不變的初心,專心幹好一件事也是我的理想。
2004年,剛畢業的我來到二公司蘇州繞城高速項目,擔任測量員。2008年,我去甯波清水浦大橋做技術交流,一到現場,眼前140多米高聳入雲的主塔,468米的主跨,瞬間體會到了“一橋飛架南北”的氣魄。這次交流,讓我埋下了建大工程的理想,定下了精工築夢的初心。建大工程,就必須靠過硬的技術支撐!随後幾年,我也經曆了幾個項目的曆練,也經曆了工程部長、項目副總工、項目副經理等崗位。我對技術的追求,激勵着我等待機會、期待蛻變。
2010年底,拉薩納金大橋開工建設,我被任命為項目總工程師,在茫茫的雪域高原開啟了新的挑戰。首先要解決卵石地層樁基、大溫差混凝土施工的技術難題。工期緊,大家日夜鏖戰。由于第一次進藏沒經驗,我們沒有考慮好取暖設備的功率,導緻經常跳閘,晚上寫方案手都是僵的。一入冬,每個人手上長期有4、5條口子,晚上凍裂,白天滲血。兩年半的建設期内,我和團隊攻克了2.5米超小半徑索鞍、33米寬幅輕型挂籃等一系列技術難關,确保了大橋建設順利推進。
2014年1月,我轉任樂清灣項目總工程師。大橋上部采用節段梁預制拼裝,該工藝為二公司首次接觸,在浙江省也并不成熟。頂着巨大壓力,我和團隊向着節段梁難度最大的“精度關”發起挑戰。曆經4個月,我們終于将測量和調模精度分别控制在0.1毫米和0.5毫米内,澆築的節段梁就像工藝品一樣。但是首聯節段梁拼裝用了7個月,完全不能滿足工期要求。為此,我們創新節段梁微調和架橋機超前過跨等工藝,将一聯拼裝時間縮短到45天。經過不懈努力,大橋中跨合龍誤差7毫米,全橋10公裡合龍精度均達到毫米級,遠超國内同類橋梁,實現了“毫米成就萬米,匠心打造品質”的質量目标。
如今我們成立了“零壹”和“基石”兩個創新工作室,經過北口大橋、景文項目、沾臨黃河特大橋等多個項目積累,積極開展技術攻關,向着更精彩的未來奮力拼搏。
工匠精神的價值在于精益求精,對匠心、精品的堅持和追求,我将繼續做一名狂熱的技術追求者,始終把技術升級當作初心和使命,在技術崗位上埋頭苦幹,堅定執着追理想!(李
響 二公司總工程師)
2004~2013
以青春之我 奮進新征程
我自2005年7月參加工作以來,參建了14個項目,在18年的工作履曆中,我也從技術員成長為一名管理者。作為為祖國建設默默耕耘的普通人,我始終堅守崗位,一輩子一件事,就是要為交通強國貢獻一份力量。
2016年,公司中标官渡黃河大橋項目,承建大橋3.81公裡北岸引橋部分,主要結構為柱式墩加預制T梁安裝,屬于傳統工藝。作為項目經理,我堅持以“小、實、活、新”為特征,推動團隊将QC成果轉化為生産力,切實解決生産過程中存在的“疑難病症”;主持研發自動穿束機,避免安全隐患的同時,工作效率提高了5倍。結合項目本身不具備深水、高墩、大跨徑等高精尖橋梁難點的現狀。我牽頭成立微創新小組,針對鋼筋骨架吊裝變形問題,研發保護層限位卡具,将T梁鋼筋保護層合格率提高到95%以上,做到了本質質量。本着“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引進全數控鋼筋加工設備,利用BIM技術優化下料方案,使鋼筋加工損耗率降低了0.47個百分點,帶來經濟效益130餘萬。
2019年底,我輾轉來到三門峽崤函項目,結合項目重難點工程,我帶頭主導優化設計11項,帶來直接利潤2300萬元。項目且地處山地、丘陵、黃土塬的獨特地質環境,大斷面、小淨距式淺埋等施工難題,施工之路步履維艱。一地一策是對付特殊地質結構唯一的辦法,我們依托現場探索研究,反複查看圖紙、進行桌面推演,将原來的“雙側壁施工工藝”改成“微台階開挖法”,開挖進尺是原來的2倍,保證了安全,并獲得業主獎勵600餘萬元。
18年轉瞬即逝,18年初心堅守,我與企業共成長,隻為踏踏實實接過一局人堅守奮戰的接力棒。瞻仰未來,我充滿信心,将堅持“簡單、直接、高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公司高質量發展再創佳績!(張鵬 七公司新鄉S227項目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