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名
|
2020-07-25
|
身材挺拔,目光堅毅,對工程任務如數家珍,再大的困難總能找到應對之策、破解之道,這是三公司萬州EPC項目經理譚利華給大家留下的深刻印象。他十餘年如一日,用實際行動诠釋共産黨員的責任與擔當。
每次路過萬州長江二橋時,譚利華總會情不自禁地凝望許久。前不久,他剛帶領團隊順利完成橋梁應急搶險工程,這也是國内首例大跨徑橋梁護欄整體更換的綜合性工程,為一公局集團在大橋缺陷修複整治領域實現技術突破。
2004年9月建成通車的萬州長江二橋,經曆了15年的風雨洗禮,已無法充分滿足日益增長的城市交通運行需要和發展功能提升需求,其中橋梁防護功能的整體改造升級迫在眉睫。國内10餘位專家來到萬州“巡診把脈”,指導完成護欄安全防護水平提升設計方案的編制,國家應急管理部和交通運輸部要求以該橋為科研平台,精準探索老舊橋梁提升防護能力的有效路徑。
這不是一項輕輕松松就可以完成的任務。作為一名共産黨員,在關鍵時刻要挺身而出,不能退縮。2019年10月,譚利華帶領項目部黨員先鋒隊扛起重擔,跑現場、看資料、做方案,遠程問計、線上交流,成為新常态。
很快,項目部因地制宜,果斷确定“南北共進、先引後主、左右對稱、荷載平衡”的施工原則,有序推進引橋、主橋“兩步走”施工模式。在譚利華帶領下,項目部黨員先鋒隊采取“量體裁衣”式施工法,分别确定“切割破除、定位植筋”等9大工序和“吊除道闆、整體吊裝”等8大步驟,流水作業,統籌推進,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為大橋修複缺陷、脫胎換骨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更好提升老舊橋梁防護能力,在譚利華帶領下,項目部施工一攬子創新舉措穩步推進。在國内首次較大規模采用“CRM”新型早強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為大橋夯基壘台,植入“鋼筋鐵骨”;使用小風鎬、水磨鑽等小型機具,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展示“繡花功夫”,小心分解拆除原有橋面鋼筋混凝土;在攻克新舊混凝土“融為一體”的施工難題上,在車行道的原有混凝土橋面上潛心鑽孔10萬多個,及時注入高性能植筋膠,随後植入鋼筋,使新舊結構物深度融合成“命運共同體”。每一項精準施策,每一個挑戰的解決,都體現着項目團隊的智慧和活力,也是對一名黨員幹部責任與擔當的褒獎。
從受領任務開始,直至工程圓滿結束,雖僅大半年時間,但這項急難險重工程的建設歲月,卻是譚利華最刻骨銘心、最能感悟黨員使命榮光的一部分。這不僅是他的心聲,更是一名共産黨人用責任與擔當交出的合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