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Special

您的位置:專題 慶祝中國共産黨建黨一百周年 > 正文

地道裡的土電話



發布時間:2021-05-23   
吾名
中交一公局
2021-05-23

  電影《地道戰》中有這樣一個場景:民兵隊長高傳寶用竹筒向地道裡的民兵下達命令:“各小組注意!你們各自為戰,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不準放空槍。開火!”
        這個竹筒是“喊話筒”,從高處往地道裡傳遞信息主要靠它。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冉莊地道戰遺址管委辦主任周明慧介紹說:“在地道裡面還有一種土電話,民兵将竹節兩頭綁上豬脬,中間穿上細繩,拉緊,利用繩子振動,就可以交流通話。”
        在冉莊村,當年村頭的老槐樹仍然挺立,樹上挂着的那口飽經風雨的老鐘,見證了峥嵘歲月裡的戰鬥故事。這裡已建成冉莊地道戰紀念館,土電話就收藏在紀念館裡。
        在地道裡作戰,是抗日軍民在鬥争中摸索出的戰法。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日軍大舉進犯華北。大平原上,秋後沒有了高粱、玉米等作物形成的“青紗帳”,人們就無處藏身。群衆開始在偏僻、低窪的野外和村裡挖隐蔽洞。最初的地洞為單口洞,不便于轉移,一旦被敵人發現難免遭受損失。後來逐步把單口洞改成雙口洞、多口洞,然後又逐步加寬加長,從隐蔽地洞發展成為地道。
        随着經驗的積累,遊擊隊和民兵開始挖掘“戰鬥型地道”。各家地道相連,便于機動,又增添了射擊孔,用于打擊敵人。地道與水井相通,既可通氣又可取水排水。冉莊形成了以十字街為中心的4條地道主幹線和向四面八方延伸的支線24條,全長達16公裡。如此一來,遊擊隊和民兵就克服了人少武器少的困難,經常能夠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93歲的老民兵李恒彪,參加過地道戰。說起當年的事,老英雄記憶猶新:“我們藏在地道拐角處,敵人子彈可不會拐彎。我們瞅住機會就能打他們。”“甯繞黑風口,不從冉莊走”,地道戰讓敵人聞風喪膽。
        當時冉莊還成立了婦救會,男女老少齊抗戰。“雪白的小棉花忙在手裡攤哎嗨,縫在棉衣裡同志們身發暖,依兒呀呼嗨……”抗戰時期,婦女們最愛唱的就是這首支前歌謠,從中可以感受到人們團結一心、抗戰到底的決心與意志。
        地道戰是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反“掃蕩”的有效形式,是人民戰争的重要内容。毛澤東同志說,戰争教育了人民,人民将赢得戰争,赢得和平,又赢得進步。正是依靠人民戰争這個重要法寶,我們黨領導人民取得了抗日戰争偉大勝利。
        《 人民日報 》( 2021年02月03日 06 版)

作者:吾名   來源:中交一公局


中交一公局集團
中交一公局集團
中交一公局集團
Baidu
sogou